堡垒⑩| 走进十八洞村党支部 ——把答案写在湘西大地上
2021-07-13 12:32:16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法制周报 | 编辑:万丹 | 作者:陈思         

5月18日,游客在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参观游览。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超 摄

法制周报·新湖南记者 陈思 见习记者 余毓华

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,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。面对祖祖辈辈难以战胜的贫困难题,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村民们奋力脱贫攻坚,用辛勤和汗水,在家乡的热土上,认真书写了属于新时代的答案,托起了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梦想。

脱贫致富路的引路人

作为位于湘西武陵山腹地的一个普通苗寨,过去的十八洞村沟深路陡、山多地少、资源匮乏,村民们耕种几亩薄田,靠天吃饭,贫困人口占全村一半以上。出村只有一条窄窄的沙土路,不甘受穷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,村里40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38人,是远近闻名的“光棍村”。

前任村支书石顺莲当了18年的村支书。她至今记得2013年11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十八洞村调研的情形,“当天和总书记说话的时候,他就直接问我,你村的基本情况,人平(均收人)多少,达没达到小康水平?”

“我心里很不好意思,向总书记汇报,当时就是1600多元,根本达不到小康。”对当时的对话,石顺莲记忆犹新。在座谈时,总书记提出了“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精准扶贫”十六字方针。

自此,这个偏远贫困山村开启神奇蝶变。该村党支部发挥带头引领作用,以党员家庭为中心,和村民结成互助小组。精准扶贫工作队和村委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,村民们热情高涨,干劲十足。

“在这8年里,十八洞村党员干部积极向上,每个党员联系5户群众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带领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有一技之长。”现任村支书施金通说,依托当地特色产业,融合乡村旅游特色,十八洞村发展旅游、种养、劳务、山泉水、苗绣等5大产业体系,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。

2014年卸任村支书后,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传承人,石顺莲牵头成立了十八洞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,把村里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制作苗绣产品,“为了带动我十八洞的301个妇女,会做苗绣的,基本上都叫她们来培训。最后有54个人社。现在会做产品的绣娘有二十七八个。”转02版①

如今,合作社与中车株洲公司等企业合作,每年订单达十余万元,绣娘们不用外出打工就有数千元的收入,“我们的苗绣,搭上了我们中国高铁,走出了大山。这是我们最盼望的了,我的愿望已经实现。”

“我是一个老支书、老党员,就该为全村的老百姓想一想。用党员的风格、标准来对照自己,有一分力发一分光。让我们的苗绣沿着一带一路,走向全世界。”石顺莲说。

昔日贫困苗乡变身

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

8年来,十八洞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,探索创立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,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“触角”深植于村民中,让十八洞村成为新时代新农村范本。

2017年2月,十八洞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80元,成为湖南第一批出列的贫困村。宽阔的柏油马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,村民们开起了民宿、农家乐;飞地经济发展起来的猕猴桃基地,产品实现了港澳直通。引进的企业开办起十八洞山泉水厂、瓜子厂;村里的姑娘小伙搞起了带货直播,卖起了米酒、腊肉等土特产。

和姐姐一起玩直播带货的小伙子施康,是个有十几万粉丝的小“网红”。除了直播带货十八洞村的土特产——本地闻名的湘西腊肉外,他还有个工作,就是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,平日负责协调村里的年轻人搞一些活动。

村里也有了游客服务中心,电商服务站、苗寨产品特色店……如今,十八洞村成了热门网红打卡地,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。2020年,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8369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万元,年接待游客41万人。

如今,村民们已经彻底告别苦寒,生活越来越好,家家户户都有了存款,开上了小汽车,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回来了,昔日的光棍们也陆续娶妻生子、成家立业。

今年2月25日,十八洞村荣获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荣誉称号,施金通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奖牌。从昔日的贫困苗乡,到如今的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,村民们用苗歌唱出内心的喜悦,“吃住不用愁,衣着有讲究;增收门路广,票子进衣兜;天天像赶集,往返人如流;单身娶媳妇,日子乐悠悠。”

谈到将来的打算,施康说,未来,他想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自己的团队,让村里更多的年轻人有参与感。

施金通则期望,在将来乡村振兴的工作中,十八洞村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会有更大的提升,“我相信,老百姓的日子,会越过越好”。

责编:万丹

来源:法制周报

关于我们-商务合作-法律声明-联系我们
广告热线:0731-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:湘ICP备19000193号-3 版权所有: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《湖南法治报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